又一突破!!!
近日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省二医”)
医学影像科获批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医院高质量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
高水平医院建设再添新彩
省二医医学影像科由放射影像科、超声科、核医学科、介入血管科4个亚专科组成,拥有核医学病房、综合介入病房。
近年来,医学影像科在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田军章教授带领下迅速发展,依托省二医应急医疗、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三大品牌”,打造了一支医疗技术好、学术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的业务团队,成为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及远程会诊一体化的医学影像中心。
作为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后创新基地,南方医科大学及暨南大学超声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省二医医学影像科重点开展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肌骨运动系统超声诊疗一体化、女性不孕症超声造影的关键技术,推进分子影像精准诊疗、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基于影像的3D打印与再生医学等医学研究。
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省二医医学影像科为什么行?
▍充分挖掘影像优势 建设技术先进、特色明显的亚专科
放射影像科
科室介绍
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委单位
广东省医学会应急医学分会主委单位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委单位
广东省医院协会慢性病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
广东省医学会互联网医疗专委会主委单位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放射影像专委会主委单位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影像与人工智能分会副主委单位
放射影像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8人,其中医师34人,技师28人,护士6人,分神经、胸部、腹部及骨肌4个亚专业组,熟练掌握本专业各项技术和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影像诊断。
近年来,放射影像科借助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项目,结合科室重大脑疾病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特色,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失眠、心血管病等疾病的早诊早防。
在广州市重大脑疾病分子功能影像与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的带动下,开展了肿瘤的分子影像精准诊疗和人工智能临床应用等项目,并借助科技部重点专项研发项目“新一代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装备研发”,积极开展多核MRI脑部应用研究作为放射影像科的创新技术。
近年来,相关研究及技术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医学影像科获28项纵向课题资助,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13项,厅局级课题4项。
放射影像科学科带头人:江桂华
省二医放射影像科学科带头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医学影像学专业委员会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神经学组组长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影像与大数据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医院协会医学影像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广东省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副主委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委会神经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学影像联盟神经影像技术总指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常务编委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磁共振成像杂志》编委
江桂华教授从事影像诊断30年,擅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在全国神经影像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学术方面以脑功能磁共振为特色,针对原发性失眠、三叉神经痛、终末期肾病、海洛因及止咳药水成瘾、儿童自闭症等多神经相关疾病,探究其于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脑内功能活动及结构改变从而早期识别相关影像学改变;利用4DTrance、黑血及3DASL 等新技术判断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取得良好效果。积极开展分子影像学在脑转移瘤、鼻咽癌、前列腺癌、肺癌等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结合APT 等新技术判断小器官如甲状腺、乳腺的病变性质。
江桂华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广州市市校联合重点实验室1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个。以主译身份出版专著3部,发表SCI论文80余篇,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为16.774。
近5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8名,博士研究生12名。江桂华教授还担任由众多医学影像专业微信群和网站组成的中国医学影像联盟的技术总指导,借助微信群及云平台为辐射全国各地近7万余放射诊断人员传播影像知识、指导临床实践,并长期在全国范围内参与会诊神经系统疑难病例。
省二医放射科为广东省医学会罕少见病分会委员单位,国家罕少见病会诊平台专家成员单位。
现有医、技、护专业技术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每年完成10万余例X线照片诊断,其中3000余例乳腺钼靶X线检查,15000余例特殊造影检查,总阳性率80%以上,诊断正确率95%以上,照片优片率和阳性率,诊断正确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三甲医院标准,为医院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影像保障。
放射科:吴政光
省二医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医学影像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学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胸组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罕少见病分会委员
《中国CT和MRI杂志》、《罕少疾病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编委
吴政光主任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合著《罕见病少见病的诊断与治疗》专著1部,曾获广州军区联勤部医学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
超声科
科室介绍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肌骨超声专委会副主委单位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骨超声专委会副主委单位
广东省医院协会超声医学学科建设专委会主委单位
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分会副主委单位
广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副主委单位
粤港澳大湾区超声联盟委员单位
多级区域医联体远程超声智慧平台、迈瑞医疗超声临床示范合作基地,牵头及参与4个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
超声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8人,其中医师36人,专职护士4人,科室分为肌骨综合、妇产、心脏及介入4个亚专业组,全面开展各项常规超声和介入超声业务。
省二医超声科在华南地区最早全面开展成人及小儿肌骨超声,并于2019年正式挂牌肌骨运动医学超声研究所。在肌骨运动系统超声诊疗一体化、女性不孕症超声造影的关键技术、人工智能超声辅助系统研发、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甲状腺结节微创诊疗一体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特色,其中肌骨运动系统超声诊疗一体化技术居华南领先水平。相关研究在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支持下开展,并发表Radiology等top SCI 期刊,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
基于5G全场景智慧医院,省二医超声科在国内率先与肇庆市中心人民医院、四会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医联体单位建成多级区域医联体远程超声智慧平台。5G加持下,多级区域医联体远程影像智慧平台发挥数据传输即时、高效的优势,实现远程诊断、教学培训及研讨等智慧医疗应用场景。打破地域因素的时空壁垒,通过“省-市-县-镇-村”多级联动,在人才、技术等方面,为解决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机构的难题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也为看病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挑战提供新探索思路。
超声科学科带头人:刘红梅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员、副院长,超声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肌骨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第二届肌骨超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一届超声医学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红梅教授从事超声医学工作25年,擅长女性不孕症超声成像技术、成人和小儿肌骨疼痛的超声诊断及介入微创治疗,曾任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授予的中国肌骨超声培训基地(华南地区第一个肌骨超声培训基地)负责人,现任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肌骨运动医学超声研究所所长。
年主持开展新技术1项/年,完成了肌骨运动系统超声诊疗技术等超声新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曾获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三新”项目一等奖、二等奖多次。先后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录”等奖励或荣誉称号。
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29.146。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10余项。
2022年3月22日,我院刘红梅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陆遥教授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odel Based on ACR TI-RADS Characteristics for US Diagnosis of Thyroid Nodules” 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杂志Radiology上发表。(第一作者:陈雨凡;通讯作者:刘红梅;IF:29.146)
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3个。出版专著8部,参与编写国家级教材2部。
近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5名及博士研究生8名,其中1人荣获广东省优秀毕业研究生,5人荣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5人荣获南方医科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称号。
核医学科
科室介绍
省二医核医学科是集医疗、科研为一体的科室,拥有先进的:
联影uMI780 PET-CT显像系统
住友HM-12SPC回旋加速器
GE Infinia SPECT-PET显像系统
双能X线骨密度仪
甲状腺功能测定仪
科室开展主要业务:
检查项目:PET-CT显像、核素显像、骨密度测定、甲状腺功能测定
治疗项目:131碘治疗甲亢、131碘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瘤、131碘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89锶治疗骨转移瘤、甲亢突眼、类风湿关节炎
△Pet/Ct
△回旋加速器
省二医核医学科专业技术人员11人,其中医师5人,技师3人,护士3人,放射化学药物师及物理师各1人。医师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现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1项,广州市重点专项1项。
核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马晓芬
省二医核医学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暨南大学及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医学辐射防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神经疾病专业组成员
马晓芬主任从事放射诊断、正电子成像及同位素治疗工作15年,主攻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及胸、腹部肿瘤PET-CT成像,研究方向为肿瘤示踪剂分子影像、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擅长全身CT、MR及PET-CT诊断。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发表论著一篇,影响因子10.435,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Commun》,《Neuroimage:Clinica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Brain Imaging Behav》等TOP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州市登峰计划市院联合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计划1项,主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立项5项。获2019年首届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主持),2018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参与编写多部影像书籍。
介入血管科
科室介绍
介入血管科是是广东省最早成立的肿瘤微创、血管介入治疗专业学科,拥有专科病房。
全国静脉疾病联盟单位
全国出血疾病联盟单位
广东子宫疾病微无创治疗中心
治疗项目
胸、腹主动脉、外周血管腔内治疗
经血管肿瘤介入治疗,非血管微创治疗良恶性肿瘤
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子宫疾病、颈椎间盘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
介入血管科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点学科,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科室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人,其中医师6人,技师1人,护士14人。
△复合手术室
科室拥有目前世界先进的平板数字DSA 5台、64排高档CT,高档彩色超声仪器各1台;2个中心监护站,现每年在该科接受介入和微创治疗的病例超过2500余例。
介入血管科学科带头人:肖承江
省二医介入血管科学科带头人、主任、主任医师
广东省医学会介入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工作委员常委
广州市医学会介入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微创学组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基层医疗协会肿瘤微创学组副主委
广东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放射学分会副主委
广东健康管理学会血管和门静脉高压管理分会常委
全国静脉疾病联盟理事
全国出血疾病理事
肖承江教授从事介入放射学专业30年,是国内最早一批获得国家卫健委授于血管介入、神经介入、综合介入资质专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胸、腹主动脉,腔静脉、四肢外周血管疾病腔内治疗,出血性疾病介入治疗,各种良恶性肿瘤介入和微创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
发表论文63篇,获军队科技进步奖3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主持省级科研项目3项,广州市项目1项,参编专业论著4部。
▍立足“三大品牌” 打造医教研学用一体化的医学影像中心
未来,省二医医学影像科将立足医院应急优势,以“战时能应战,急时能应急,平时保健康”为发展主旋律,打造1个国家级应急影像培训及实战演练中心。
依托“互联网+医疗”特色,加强医学影像远程会诊中心及远程超声智慧平台的建设,扩大医联体单位在国内的辐射范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充分融合5G智慧医院以及高端CT优势,借助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搭建神经系统重大疾病集医疗、教学、科研及转化为一体的脑影像综合平台。
基于影像科与联影医疗共建的“临床应用示范与培训中心”和“高端医学诊疗设备研究中心”共同研发推广可资临床应用的新技术。
发挥超声科与迈瑞医疗共建临床示范合作基地、肌骨运动医学超声研究所等优势,共同研发超声设备及临床、教学软件。
copyright © 2023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技术支持:39健康网
备案号:粤ICP备19109196号-1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中路466号大院 邮政编码:5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