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问医答 | 头晕、头痛、怕中风,如何稳住高血压?

2023年“e问医答·科普学堂”健康科普直播进社区品牌项目第二轮活动又开始啦
7月25日“e问医答”健康科普直播进社区(今年第20场,累计第30期)第二轮第二场联合海珠区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进江海街卫生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




2021年12月,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探索“政务+医疗健康”传播融合发展新模式,中共海珠区委宣传部、海珠区卫生健康局、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合作共建广东首个“区域医融健康传播云平台”,联手打造“e问医答·科普学堂”健康科普直播进社区品牌项目。
2023年7月25日,“e问医答·科普学堂”健康科普直播进社区今年第20场(累计第30期),联合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进江海街卫生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邀请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新通与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原佩贤联合讲科普——头晕、头痛、怕中风,如何稳住高血压?
活动通过“主持人访谈+居民互动+网络直播”的模式,同步线上直播,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联动。线下,现场居民积极参与活动,提问交流。线上,广州海珠发布、省二医视频号等多平台同步直播,播放量达15.3万+。



现场精彩回顾一起来看看



△刘新通主任讲高血压相关科普



△刘新通主任(右二)与社区医生原佩贤(右一)联合讲科普,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广东省新闻金话筒奖获奖者梁志皋(左一)主持



△海珠区江海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蔡伟文(前排左一)出席活动



△现场40名听众参与,认真听讲,积极互动



△活动后,主办方、居民一同合影留念

高血压有什么表现?如何控制高血压?
赶紧拿小本本记下来

高血压的标准与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病因不明确的独立性疾病,占总共高血压的90%,由于动脉血管硬化,血管调节中枢异常所造成的动脉压持续升高。继发性高血压:这类疾病病因明确,高血压只是这种疾病的一种表现,血压可暂时升高或者持续升高。如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高血压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现状及特点
患病人口众多:目前高血压患者是发病率最高,对人民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18.8%,每年新增患者约600多万,其中有150多万人死于由于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现患人数约为1.6亿, 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每4个家庭就有1个高血压病人。

居民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却很高。全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仅不到高血压病人的二分之一,有一半的人不知道;治疗率低,不按规范服药;控制率低,不能规范治疗导致高血压病患病人数持续增加,居高不下。全国患病人数约1.6亿,死亡率居心血管疾病的首位,致残率每年约有150万脑卒中患者有100多万都丧失了劳动能力。
人群分布特点:
男性普遍多于女性,而且年龄越小患病比老年人更加明显,35-49岁人群高血压年增长率比其他年龄组都高。
地域特点: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但是近年来农村高血压患者也普遍增多。


高血压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年龄:随着年龄的升高患病率随着升高。且发生冠心病的机率也增高,每增加10岁,患脑卒中增加1-4倍。性别:男性多于女性饮酒:饮酒过量饮酒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饮食: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吸烟:吸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高: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高血压。超重肥胖: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因素。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比血糖正常人的10倍以上。缺少体力活动:脑力劳动都患病高于体力劳动者。遗传性:家族史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

高血压临床表现
高血压表现多样化,有的毫无症状,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无症状,有的表现头晕头痛烦燥等。
早期病人有头晕头痛,口渴、乏力、心悸、心慌。逐渐发展有的病人有视力障碍、眼底充血,恶心、呕吐、多尿、夜尿、甚至血尿,蛋白尿,未经治疗后期可发展为心衰、肾衰、急性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形成等。

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1、对因治疗即治本,从源头上防止高血压,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明确病因,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
经常运动(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通过减轻体重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进食低脂肪低盐饮食、多食高纤维膳食,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戒烟限酒,控制血糖等等。
2、二级预防:即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该如何治疗,我们要早发现早诊断,正常人每年至少要量两次血压,发现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服药,而且每周要测量血压一次,血压稳定后每1-3个月测一次,规范服药不能乱停药,多服或者少服停服。适当地休息 。
3、三级预防:即并发症后的康复治疗,减轻精神压力,合理膳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4、降压注意事项:①降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渐递增,直至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②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故有人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③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6、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持续不断治疗的慢性病,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坚持长期或长时间服药,甚至有的的病人需要终身服药。所谓终身服药,就是指确认为高血压后,医生给病人以终身治疗。以药物治疗而言,病人就要吃一辈子的药。即使血压正常后,仍应使用合理有效的维持降压药物剂量,保持血压稳定,切不可吃吃停停。正确的治疗原则应该是“长期服药,可以少吃,不可不吃”。因此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误区一:服不服药无多大差别的误区高血压病人中除5%左右(症状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得到根治外,其余90%以上的病人都是高血压病,这些病人是一种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
医学家认为,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坚持长期用药者由于使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可以减少和推迟器官的损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长期不服药者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其本身可促进或加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起致残或死亡。因此,要认清降压治疗的重要意义,积极、有效、长期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误区二: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平行关系。有的病人,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由于对高血压产生了“适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感觉不适。误认为只要没有不适感觉,血压就一定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病病人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血压很高也如此,但当血压下降后反感不适,此时只要使降压速度减慢些,坚持一段时间其不适感会逐渐消失。
所以,有时血压降低也会出现头昏等不适,若不测量血压而盲目地加量,反而不利,为此可能延误治疗,而此种现象对病人的健康却潜在着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此,高血压病人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如1周至2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
误区三: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这是肯定的,也是无可非议的。欲走捷径绝对是不可能的,甚至酿成不良后果。面对多种降压途径无所适从。当前社会上降压方法甚多,诸如降压鞋、降压帽、降压仪等,而国内外专家目前认定,只有降压药是可靠的降压途径,其他方法均处于试用阶段,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或精神安慰治疗。
误区四:走出不求医、自行治疗的误区目前,市场上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各有其适应证和一定的副作用,不仅药物种类繁多,制剂复杂,降压机制等各不相同。其中有些已经过大规模临床应用其疗效予以肯定,而有些药物,尤其是新药的疗效则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证实。所以,应先经医生诊断,作必要的化验检查,及对心、脑、肾等功能的测定,然后进行治疗。千万不要凭想象,或认为只要是降压药就能用,更不能一味追求那些新药、特药,或认为价格越是贵的药越是“好药”。
误区五:走出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 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目标是不仅要将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小于130/85毫米汞柱),而且要长期稳定,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的目的。由于种种原因(如怕麻烦、出差),不定期测量血压,一味“坚持”服药,此为“盲目治疗”,会使得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出现不适感,并且易产生耐药性或副反应。初服药者,可三天测一次;血压稳定后可每1-2周测一次。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服药次数,将血压降至较理想的水平。
误区六:走出长期服用一类药、每日一次的误区不同的病人应根据病程、年龄、个体差异、脏器损害的有无以及程度等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加以治疗,千篇一律或长期服用一类药物是不可取的。所以,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照病情需要及时选择和调整药物。
有的人出于省事,或嫌麻烦,不管是短效降压药还是长效降压药都采取每日1次的服药法,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短效降压药服药数小时后,随着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下降,降压效果也随之降低或消失。如不能定时服药,血压也随之升高,不能有效地控制24小时血压。而只有长效降压药或缓释、控释制剂才能维持12或24小时平稳降压。

误区七:走出贵药就是“顶药”的误区 有些高血压病人把一些价格比较贵的降压药称为“顶药”或“厉害的药”,认为只有病情很严重时才需用。其实,这些药多为钙拮抗剂或血管转换酶抑制剂的缓释、控释片,或长效的制剂。这些药的降压作用有时不如硝苯地平、复方降压片等常用价廉药物的作用强和快,但正是因为目前更强调24小时缓慢、平稳地降压,以及早期保护心脑血管免受持续血压升高的损害。所以,医生有时会根据病情开出上述的“顶药”。
误区八:走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病人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甚至认为降压应该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也称“脑贫血”,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甚至诱发脑出血,这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为甚。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此时偏高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的血液供应,如果一味要求降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
误区九:走出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当人入睡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10%-20%,称为血压昼夜节律。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两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者表现尤甚,必须加以避免。因此,高血压病病人降压药物应在晨起时服用,目的在于控制上午血压增高的峰值,以及预防与血压骤升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效降压药物也应选择晨起一次服用为宜。所谓“两峰一谷”即是上午8-9点钟血压高峰,下午2-4点血压高峰,晚上10点左右血压最低。所以要避免在睡前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