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植入“起搏器”,6年“帕友”不再抖动

手脚不“听话”,不是“哆嗦”就是“僵”,广州的黄生(化名)就曾有过6年这样的生活。好在成功植入脑起搏器,如今他已回归正常生活半年。4月8日,在世界帕金森日即将到来之时,黄先生特意录制了视频送回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为脑起搏器给他带来的“不帕”生活点赞。

媒体报道链接↓ ↓ ↓
手抖、僵直、迟缓,这个病严重影响生活来自广州的黄先生今年44岁,是一位6年资深“帕友”。回想那6年时间,手脚不停抖动、行动迟缓。因为帕金森病,他从一个广受欢迎的发型师变成日常生活都需要照顾的病人。

“只有睡着了,才能安静下来。” 黄生回忆道,“抖动起来完全需要用身体把不听使唤的手压制。”

那些年,黄生一直辗转于各大医院,最后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了帕金森病。刚开始,接受药物治疗,效果也不错。然而,2023年开始,药物效果减退,黄生的生活又回到一片糟糕。

“花了很多钱也治不好,偏方也没用,我都觉得自己的生活没什么奔头了。”受尽了苦楚的黄开始抑郁、焦虑。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卢健军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一个在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接近2%的慢性疾病,在我国已有300万患者。作为典型的运动障碍疾病,除了“抖、慢、僵”等运动症状外,抑郁、失眠、便秘、慢性疼痛等非运动的症状也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规范的治疗,可以让帕金森病人长期活动良好的生活2021年,在亲友的介绍下找到卢健军医生,经过综合评估,认为黄先生是早发型的帕金森病,考虑黄先生比较年轻,因此先规范的药物治疗。在前几年,黄生与常人无异,正常生活了近3年。

然而,2023年开始,药物效果减退,经过多次调整药物,药效也仅能维持2小时左右,黄生的生活又回到一片糟糕。因此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通过药物测试、基因检测以及影像学、心理科多学科共同评估后,属于广州低保的黄先生在医保和民政的关怀下于2023年9月完成了DBS手术,术后经过数次的程控,黄先生的震颤明显减轻,现在每天都可以去社区打篮球。

卢健军介绍,脑起搏器手术是一项比较新兴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它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以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症状的目的。

“脑起搏器手术是帕金森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一般来说,病程4-5年以上,出现明显药效减退和明显异动症时,是进行脑起搏器手术的最佳时机。”卢健军说。

“现在脑起搏器,可根据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及病程选择性,医生远程调整刺激参数,如脉宽、电压和频率,真正做到个体化治疗。”卢健军说,“并且,脑起搏器是可以充电的,一次植入,终生受用”。
脑起搏器手术是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这一治疗方式价格相对昂贵,限制了许多有适应症的患者选择脑起搏器治疗。幸运的是,脑起搏器手术已纳入医保报销,大大减轻了帕金森病人的负担。
专家提醒:重视帕金森病的3个信号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这又一次提醒我们,任何疾病面前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是明智的选择。



△义诊现场
帕金森病作为威胁中国人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早期症状不典型,使得帕金森病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常常需要半年到1年的时间,经过2-3次就诊才能明确诊断。

为了及早发现帕金森病,当出现身体发出以下三个信号时,就需要格外重视。

一是运动迟缓。开始可能会感觉单个肢体动作欠灵活,动作的速率和幅度变小。

二是静止性震颤。安静状态下肢体可以出现不自主的抖动。

三是肌强直。在生活中会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僵硬,正常的活动都会变得很别扭。

除了三个典型的运动症状外,早期的帕金森病人还可以出现很多非运动症状,甚至这些症状更早出现。例如嗅觉减退、情绪低落、多梦易醒、便秘等等。

“了解帕金森病的早期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早的发现帕金森病的危险信号,及时做出预防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