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不同,可以进行肾脏捐献和移植吗?近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二医”)首例跨血型活体肾移植给出了答案。器官移植科团队运用脱敏治疗技术,赢得与人体免疫系统的“谈判”,成功为肾衰竭患者小力(化名)植入其姨妈华姨(化名)捐献的肾脏。 小力今年才20多岁,肾衰竭病情却在逐渐加重,危急时刻,姨妈华姨毅然提出自愿为其捐献肾脏。然而,这份跨越血缘限制的亲情却遭遇一盆冷水——经医学评估,小力与华姨的血型不匹配 在肾移植领域,跨血型移植曾被视为“绝对禁区”。因为受者体内天然存在的血型抗体,在新肾脏植入后会瞬间发起攻击,导致移植肾在数小时内急性排斥坏死、报废。 省二医器官移植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孙其鹏解释,如果说同血型移植是畅通的跑道,那跨血型移植则好比跑道布满了“免疫地雷”。血型不相容的活体亲属间进行的肾移植,即“跨血型肾移植”,需要借助成熟的脱敏治疗技术,医生们与人体免疫系统“谈判”——通过提前清除抗体、调控免疫细胞,成功“说服”身体接受这位血型不合的“新成员”。 孙其鹏带领团队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内三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MDT多学科会诊,制定了“先脱敏、再手术”的两步攻关方案。 跨越血型障碍犹如一场惊心的闯关。 在第一关“脱敏治疗”阶段,团队化身“扫雷兵”,通过血浆置换技术,将含有高浓度抗体的血浆替换为健康血浆;同时配合免疫吸附技术,像“磁铁”一样吸附并清除残留抗体。 孙其鹏介绍,每一次脱敏治疗都要精准控制抗体浓度,既不能残留“免疫地雷”,也不能过度抑制免疫导致感染风险,分寸的拿捏直接决定其后手术的成败。幸运的是,经过多轮治疗,小力的抗体水平降至安全阈值,“扫雷战”成功了。 供肾获取术 肾脏移植术 抗体清除后,闯关进入核心的手术阶段。团队在华姨体内精准找到并分离肾脏血管,以微创手术方式完整摘取肾脏;与此同时,另一团队在小力体内找到匹配的血管与输尿管,将新肾脏“无缝对接”。手术团队迅速完成肾脏摘取、血管吻合、输尿管重建等一系列复杂操作,最终将姨妈的肾脏成功植入小力体内。 等待出院的小力与华姨 手术成功只是新生的开始。术后,如何在抵御排斥与预防感染间寻找到精妙平衡也很关键。省二医医护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用药方案,每天监测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细致调整药物剂量。小力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小心翼翼地守护新肾脏,免疫抑制剂用量不足会导致移植肾排斥,用量过多则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增加感染、肿瘤风险。 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华姨与小力逐渐康复达标,先后出院。出院当日,华姨腹部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她无私大爱的印记;小力面色红润,肌酐等关键指标已恢复并稳定在正常范围,标志着体内的新肾脏状态良好,已具备正常代谢功能。 孙其鹏表示,首例跨血型活体肾移植标志着团队在器官移植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接下来将持续优化技术方案,让更多生命在医术与大爱的护航下重获新生。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何昊书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翁淑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