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姨妈捐肾救侄!这家医院突破“血型禁区”,完成首例跨血型活体肾移植

近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下称“省二医”)器官移植科成功为肾衰竭患者小力植入其姨妈捐献的肾脏。这是省二医首例跨血型活体肾移植手术,不仅为小力重启生命通道,更标志着医院在器官移植领域突破“血型禁区”,攻克了该类手术的多重技术难关。


肾移植手术

亲情跨越血缘限制

却遇“血型死结”

20岁出头的小力因肾衰竭病情恶化,肾移植成为唯一的救命选择。危急时刻,姨妈毅然提出捐献肾脏,“只要能救孩子,我什么都愿意”。然而,医学评估却给这份深情泼了一盆冷水——她与小力血型不合。据悉,在肾移植领域,血型匹配曾是不可逾越的“铁律”:受者体内天然存在的血型抗体,在新肾脏植入后发起攻击,导致移植肾急性排斥坏死,这也是过去跨血型移植被视为“绝对禁区”的核心原因。

护士与小力沟通中

“同血型移植像走平坦大道,跨血型移植就是在布满地雷的路上开辟通道。”省二医器官移植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孙其鹏解释,小力体内针对姨妈血型的抗体,若不清除,新肾脏将在数小时内报废,这也是手术面临的第一道,也是最凶险的难关。


小力与姨妈

医者化身“拆弹专家”,闯过两道生死关为提前拆除“免疫地雷”,孙其鹏带领团队化身“拆弹专家”与“道路工程师”,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内三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MDT多学科会诊,制定了“先脱敏、再手术”的两步攻坚方案。术前脱敏治疗是跨血型移植的“前置必修课”,也是最关键的技术难点。团队需像扫雷兵般精准清除小力血液中潜伏的血型抗体——通过血浆置换技术,将含有高浓度抗体的血浆替换为健康血浆;同时配合免疫吸附技术,像“磁铁”一样吸附并清除残留抗体。

“每一次治疗都要精准控制抗体浓度,既不能残留‘地雷’,也不能过度抑制免疫导致感染风险,分寸的拿捏直接决定手术成败。”孙其鹏说。经过多轮治疗,小力的抗体水平终于降至安全阈值,为新肾脏“入驻”扫清了第一道障碍。抗体清除后,手术进入核心阶段。捐献侧,团队需在小力姨妈体内精准找到并分离肾脏血管,以微创手术方式完整摘取肾脏;移植侧,需在小力体内找到匹配的血管与输尿管,将新肾脏“无缝对接”。手术团队迅速完成肾脏摘取、血管吻合、输尿管重建等一系列复杂操作,最终将姨妈的肾脏成功植入小力体内。

供肾获取手术

大爱与医术共筑奇迹

新肾开启新生

手术成功只是起点,术后的免疫平衡管理同样关键。小力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在“防止排斥”与“预防感染”之间寻找微妙平衡——免疫抑制剂用量不足会导致移植肾排斥,用量过多则会降低身体抵抗力,增加感染、肿瘤风险。省二医医护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用药方案,每天监测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细致调整药物剂量。术后恢复阶段,姨妈腹部的微创手术疤痕逐渐淡化,成为她无私大爱的印记;而小力体内的新肾脏“工作”状态良好,肌酐等关键指标从术前的数百微摩尔/升降至正常范围,意味着肾脏已具备正常代谢功能。“过去,血型不合让很多亲属捐献意愿落空,患者只能苦苦等待遗体捐献肾源;如今,脱敏技术的成熟让‘跨血型救亲’成为可能。”孙其鹏表示,未来医院将持续优化技术方案,让更多生命在医术与大爱的护航下重获新生。

文、图|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何昊书

图|受访者提供